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房天下围观:大数据揭秘谁买走了北京房子(图)

北京房产网  2015-10-13 06:38

[摘要] 作为一枚北漂,谁不想在北京拥有一套房?可是,天了噜,50平一居平均要180万,80平2居平均要300万。到底谁,把北京的房子买走了啊?

作为一枚北漂,谁不想在北京拥有一套房?可是,天了噜,50平一居平均要180万,80平2居平均要300万。到底谁,把北京的房子买走了啊?

同为北漂,链家数据君也早有此疑问。于是,链家数据君倒腾出2006-2015年北京链家38万套二手房买卖数据,誓要一探究竟。

展开数据,不由感叹,北京的房子真是人民都来买啊,需求那么大,怪不得房价高,政府还要限购啊。

北京 购房主力

北京人民虽然是购房的主力军,2006年占比44.84%,2015年占比36.03%,下降了8.8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2010年出台的限购政策,为北京本地居民带来利好,11年占比明显提升。但随着限购政策年限逼近5年,北京本地优势并不明显,占比逐步下降。

下面大家跟随链家数据君看一下非京籍人士在京买房的情况呗~

河北人对北京是真爱啊。2006年河北籍客户在京购房比例为7.86%,当时已位列非京籍省市,10年来持续上升,15年已涨至11.36%,不仅占比高,而且涨幅大。当然,北京是河北这荷包蛋当中的蛋黄,比例高是自然的。如果加上北京周边燕郊、大厂、固安近几年房产市场的繁荣,在房产领域,京冀一体化看来是有成效的。只是,如果从GDP数据看,2006年京津冀合计GDP2.36万亿,占21.7万亿的10.9%,14年京津冀合计6.6万亿,占比10.4%,北京的带头作用,需要加强啊。如果这么看,北京市政府东迁,是有依据也有必要的。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光是房产一体化,只有经济圈经济做得更强,房地产市场才能更互惠。

山东位列第二,06年占比5.2%,15年占比7.13%。山东在2008年以前,经济实力位居第二,09年被江苏超过,当然江苏这两年很强劲,大有接近广东的态势。

河南来京购房的客户占比,也是上涨的,这两年还挤进了前五,河南地处中原,北上北京,东进上海,南下广东,距离都差不多,看来这几年北上的在增加。

天津:让人惊讶

北京二手房购房客户比例里,天津占比持续下降,06年占比1.73%左右,15年下降到1.68%。天津对于留住本市购房者,看来有一套。天津这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也的确够快,06年GDP0.4338万亿,在省市里排名21名,14年做到了1.5万亿,已经跃升17名。天津越来越有吸引力啊。

东三省:购房比例印证复苏之路

东三省在京客户的比例,从11年开始出现下降,近两年有些回升。特别是黑龙江,北京2011年开始执行严格的限购,跟这个有关系吗?也许,但从经济角度看,东三省从06年到10年这几年,在经济比重当中是呈下滑趋势的,这几年才逐渐回升,但不是直线上升,有一些反复,整体看,东三省经济的发展跟在京购房人数的比例,是可以相互印证的。看来,东三省的政府官员,可以借鉴一下北京链家的大数据啊,大宗不动产的交易,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人才和财富的变动。

内蒙、山西、陕西、四川:煤老板真少了

这些省份在京购房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以山西为例,2009年之前,山西在京购房客户比例是持续上涨的,2009年之后显著下降了。巧合的是,2009年山西开始整合煤矿,推进煤矿国有化,煤老板少了。这是巧合吗?也许吧,还有其他省份的煤老板,矿老板。在这种趋势下,加上北京限购,投资客户减少,这些省份在京购房比例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了。

浙江、上海、广东、海南:投资客真少了

为什么要把海南和上海、广东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上海人和广东人在北京买房,所占的比例,基本在0.3%左右,居然比天涯海角的海南高不了多少,看来长三角、珠三角的财富,自有安家的地方。中国三大经济圈,都各有自身的辐射圈。

从浙江来看,四海经商,极富投资天赋的浙江人,在北京购房的比例是逐年下降,其中应该不乏温州炒房客,这个倒不是说北京的房产投资价值在下降,主要还是北京的严厉限购政策,的确把投机客,或纯粹的投资客基本摒除在外了。在北京买房的,真是刚需,真是为了改善啊。既然投资客明显少了,那,北京的限购政策是不是该考虑重新考虑一下了?

好了,看了这么一圈,链家数据君发现一个规律,房子的背后其实是人,人的背后是就业机会,特别是高端就业机会,就业机会背后是经济实力。北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金融地产IT等高端就业机会,自然能吸引源源不断的买房需求了。另外,不论是京津冀一体化,还是东三省的复苏,还是煤老板啊温州炒房团啊,都可以在链家的大数据里一一印证。

相关阅读:

屠呦呦笑谈奖金怎么用: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接受专访称获诺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表示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据央视等媒体报道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

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从电视新闻知道自己获诺奖

10月6日16时,回忆一天前发生的事,屠呦呦表示,当时家里没人,没有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后来还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因为是英文播报,同事略有迟疑,随后屠呦呦在电视新闻中终确认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到了19点多,屠呦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一夜未眠。

“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说。

“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还通过央视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

获奖的奖金会怎么使用?面对记者的问题,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开玩笑地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

■ 纵深

服药试验致肝中毒 每天一身酒精味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与前晚记者在电话中沟通的情况一样,没说两句,屠呦呦又开始回避谈及自己。

茶几上,放着屠呦呦向记者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是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蒙了薄薄的尘。

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组长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回忆与青蒿素的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神清亮,语气中不乏兴奋和自豪:“‘文化大革命’什么都停滞了,科研攻关的难度相当高,我是北医药学系(现为北大医学部)的,又到中医研究院学习,但是做来做去很难,后来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文献,发现了重新提取青蒿素的办法。”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试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为了确保安全,大家都愿意试毒”

屠呦呦和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李廷钊说。

情非得已。对于家中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照片的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着,悄悄为屠呦呦递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希望有新激励机制让中医药有更多成果

今天,荣誉来了,屠呦呦格外怀念当年并肩奋斗的战友,也更加骄傲于当年“523”项目创下的纪录: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试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卜鹏滨200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化学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据他回忆,那时候,尽管屠老师已经退休,身体也不太好,但在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她,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交流。

“屠老师总是拍着我的肩膀,勉励我:小卜,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当年,同样年轻的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正是凭着执着和坚持,在冷僻而又急缺的抗疟药物研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在,掌声和鲜花都在向着这批代号“523”的人群聚拢。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相关阅读:

191次实验成功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奖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降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

全球疟疾感染每年接近2亿人。青蒿素被用于所有疟疾肆虐的地区。当青蒿素结合治疗时,可以减少超过20%因为疟疾而引起的死亡。仅在非洲,就意味着每年有100000人被救。

大村智和坎贝尔发现了伊佛霉素

大村智,来自日本的微生物学家和天然有机物专家,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了一组细菌:链霉菌属上。在具备了可以大量培植这些细菌特性的技术之后,大村智将新株链霉菌属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来并成功将它们在实验室中培育出来。

在美国工作的威廉·坎贝尔,是寄生虫生物学方面专家。他接受了大村智培育的链霉菌样品,并且不断研究它们的效力。坎贝尔发现链霉菌样品中某种成分可以有效对抗家庭驯养和农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这种活性产物被提取出来,随后被化学改进为一种更有效的化合物——伊佛霉素。伊佛霉素被应用于治疗感染了寄生虫的病人,可成功杀死寄生虫幼虫。

伊佛霉素对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治愈数以百万计患有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发现青蒿素

191次实验,终于获得成功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目前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高级世界大奖。今年屠呦呦已经85岁。

建国后早的一批大学生之一

据果壳网的报道,屠呦呦的名字是父亲起的,而据家乡人回忆,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很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她有个特点,只要喜欢的事情,都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很幸运”。

大学毕业,她被分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再没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参加“中草药抗疟”研发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疟新药,当时在东南亚,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初的523任务中,有尝试中草药和针灸抗疟功效的研究小组,却没有中医科学院的参与。直到1969年,为了“加强中草药方面的研究力量”,中医科学院应召加入,屠呦呦也随之参与了项目,当时她38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

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摄氏度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研究成果发表,引起世界范围关注

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在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且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且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

1977年3月,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淡泊名利,潜心中医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或许从未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其实早在4年前,屠呦呦就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美国拉斯克大奖。她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谈及中医药,耄耋之年的屠呦呦曾说,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话屠呦呦

并不那么意外

看电视才知获奖

昨天晚上8点18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近3后,记者第四次拨打屠呦呦家的电话。

前三次都是忙音和转接的提示音,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号码,好在这一次,终于接通了。

“喂?”那边的声音有些低沉,不过听得出是女性的声音。

“你好,请问是屠呦呦教授吗?”一开始不觉得能直接通话屠呦呦,总觉得这样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总会有一些生活秘书啥的照料起居,接接电话吧。

“是的,你是哪位?”

“我是记者,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我们想简单采访下您。”心里有些小激动,居然真的是本人接电话。

“哦呵呵呵,今天已经有很多人打来电话了。”

“这里真的是屠呦呦教授家吗?您真的是屠教授吗?”有些不敢确认,这么容易就接通了采访对象的电话,想想应该的记者都会往这打电话吧。

“是的,我是屠呦呦。”

“那我简单问问,尽量不耽误您休息,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得奖的?”

“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通过这几句对话能够听出来,屠呦呦虽然早早到北京工作生活,但是江浙口音还是蛮容易听出来的。

“这次能够得奖,感觉意外吗?”

“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这个‘十一’您没有出去玩吗?”

“身体不太好,就在家里休息着。”

“身体哪里不舒服?”

“尿糖有些高。”

这时候,屠呦呦被一个男声叫走了。

“不好意思,她单位的同事来看她了。”男声接过电话,对记者说,他是屠呦呦的爱人李廷钊。据了解,他和屠呦呦是中学同学。应该也是宁波人。

“作为屠呦呦的爱人,您对她的获奖怎么看?”

“就是为国家争光嘛。”接着,李廷钊因为接待客人的关系挂断了电话。

这次电话采访的时间很短,两个老人都很客气,对深夜打入家中的陌生人电话,也没有一点架子。

中医专家点评

“四无”科学家,多次落选院士

但我们一直敬佩她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孙伟教授对于屠呦呦的工作、为人都比较了解,也很敬佩她。“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有人戏称她是‘三无’科学家,多次落选院士。其实她是‘四无’科学家:不懂英语、没有出国留过学、不是院士、没有发表过SCI论文。”但是她的成功来自实干。

孙教授说,屠呦呦是从实践中、从中医中挖掘出有利人民健康的药物。目前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疟疾依然很厉害,死于疟疾的人比死于埃博拉的人多得多,“中国医疗人员派到国外组建的抗疟中心,都是以青蒿素等药物作为基础。”

屠呦呦这个人本身有一定争议。“当时拉斯克奖颁发后,很多人要分这个奖项,认为是共同研究的成果。但是我认为,包括拉奖和诺奖,尊重的是一个人的首创精神。”

为中医药走出国门寻到一条路径

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不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认为,通过植物中提取的有效化学成分,中国古代医药人可以做成汤剂、大小丸、膏药等,一直沿用至今。而随着科技进步,未来中医药可以寻着青蒿素做成的双氢青蒿素、青蒿素甲醚等,找到一条药物路径。

“从祖先找到候选药材,到屠呦呦带着团队找到正确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到能够抗疟的化合物,是很多人贡献的结果。屠呦呦对民族医药有突出贡献。”段教授认为,青蒿素研究使得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医药行业的成就。

他表示,“过去曾有人质疑中药成分以及疗效,现在屠呦呦通过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做成西药,是医药学进步的方向。”段教授指出,中医药要想说清楚,就要化学结构清楚,作用机理清楚,从一个原来的混合物,走到一个可以说得清楚,结构非常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一个用药水平。换句话说,实际上从中药中获得化学分子做成的药物,中西界限已经模糊了。而这正是未来发现新药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造福全人类的途径。

段教授还说,在中医药被唱衰的时候,屠呦呦得诺奖是个正能量。

青蒿长啥样?

昨天傍晚,记者采访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段金廒。他介绍说,青蒿素是从青蒿茎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化学成分,是天然产物。而青蒿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很常见。“它分布很广,在南京人的房前屋后一般都有。”段教授说,青蒿的植物名叫黄花蒿,是一年生植物,颜色为深绿色。“跟艾蒿都是菊科植物。两者形状相似。艾蒿是灰绿色,而青蒿是深绿色。夏秋天开花,是那种很小的花。重庆酉阳是我国青蒿主要种植基地。”

青蒿素是不是中药?

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中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

“中国神药”有多神?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中国神药”先后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

链接

中国青蒿素“专利之伤”

落入国外专利壁垒中,受制于人

据相关媒体此前报道,中国的科学家在青蒿素药物研发过程中所犯的一系列知识产权相关决策错误,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意识薄弱,已经使得我国在这个领域内不仅优势尽失,而且落入了国外的专利壁垒中,处处受制于人。

中国相关人员陆续在国际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公布了青蒿素的相关技术文献。在国际上,一般而言,如果在发明成果公开发表之前没有申请专利保护,此后将因为“不具备创造性”而不能再行申请专利。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抗疟药物青蒿素也因此失去国际专利权保护。众所周知,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1985年才建立起来的。在那个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年代里,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为国争光是应该是当时科技人员的选择。

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后者负责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前者则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这一协议,帮助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多个国家获得专利,但与此同时,也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诺华坐享其成。诺华经过多年的经营,通过购买研发等一系列方式,在复方青蒿素专利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专利壁垒。

这一决策在当时确实有很好的短期效果。然而也直接造成了后来中国青蒿素市场处处受制于诺华的局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